浪漫摩洛哥之旅(二十一)
作者:陈红
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南部,大阿特拉斯山脉脚下。高山雪水孕育了一条河流,她流经之处便形成了巨大的沙漠绿洲,这就是豪兹平原。
这里阳光充沛,不仅有大片的农田,老乡也普遍种植桔子树、椰枣树、无花果树和橄榄树,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马拉喀什”在柏柏尔语里的意思是“上帝的故乡”,可见这是多么富庶的地方。
由于气候干燥,这里的建筑材料都是红泥土,有点像本哈杜村的“卡斯巴斯”。经济的发达,人口的增加,马拉喀什逐渐由村寨变成了一个城市,直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红色土城。
我们一路到过好几个城市了,真的好奇怪,每个城市的颜色都不相同。卡萨布兰卡是白色的,舍夫沙万是蓝色的,菲斯是黄色的,梅克内斯是黑色的,这里是红色的。还有蓝白相间的乌达亚城堡和艾西拉小镇。是因为地理环境、气候和建筑材料使然?还是人文历史所决定?真的,没有哪个国家的城市是以颜色区分的。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大约公元1070年,南撒哈拉柏柏尔人伦图那部落兴起,推翻了西班牙科尔多瓦的统治后,建立了阿尔穆拉比特王朝,在此定都并开启了皇城的历史。
八十七年后,到了阿尔穆瓦希德王朝,首任哈利法阿卜杜勒-穆明夺得政权后,马拉喀什城里的人都被他看作敌对势力。城中的3万百姓惨遭屠杀,清真寺和皇宫也都被他毁坏了。
当时的老城墙已经都有十公里长了,这城池相当于其他三个皇城面积之和。这位哈利法把城毁了以后,又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建设,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破旧立新。
1157年修建了库图比亚清真寺,它的宣礼塔与其它阿拉伯国家的都不一样。从此,摩洛哥所有的宣礼塔都以它为标准模型。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宣礼塔都是四边形,像碉堡一样,没有拱顶,朴实无华。每到祈祷的时间,阿訇就亲自爬上去,用喇叭广播,绝对不用录音机。一天五次的祈祷,由阿訇带领,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
马拉喀什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大约维持了有180多年,那时在阿拉伯世界这里也是屈指可数的。
到了马林王朝,菲斯成为学术中心,马拉喀什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但它仍然是南方的一个商业中心。
从16世纪开始,摩洛哥沿海的城市像丹吉尔、卡萨布兰卡就开始遭到欧洲人的入侵。因为大阿特拉斯山的阻挡,这里的人民依然过着安定的生活,撒哈拉贸易依然进行。同时摩洛哥还占领了西非的巴克图颜黄金交易中心,全国的财富都云集到马拉喀什,使这里成为最富裕的城市。
到了阿拉维王朝时期,马拉喀什和菲斯的权贵都不支持伊斯梅尔。当时马拉喀什政权想拥立伊斯梅尔的侄子艾哈迈德,伊斯梅尔只得出兵,解决政权的归属问题。最终伊斯梅尔得胜,稳坐苏丹的大位。他觉得这里和菲斯的人都跟他不是一条心,于是迁都到梅克内斯。
马拉喀什作为皇城的地位不仅结束了,还遭遇了非常悲惨的命运。伊斯梅尔把皇宫拆了,马拉喀什变得破败不堪。
1972年,摩洛哥落入法国人手中,这里爆发了抗议和武装游行。法国人把首都搬到了拉巴特。法国总督找到柏柏尔人的大头领阿特拉斯之王,说:“你来管理你们自己人吧”,马拉喀什就落入了这个傀儡之手。他听从法国人的指挥,法国人给了他一个头衔叫马拉喀什帕夏(帕夏是沿用了奥斯曼帝国行政系统高官的称谓,通常是总督、将军之类的高官),看来官位不小。他统治了44年,在这里敛财无数,民脂民膏都装进了帕夏个人的腰包,使他一度跃居世界首富。
在摩洛哥,菲斯城曾经是“北方首都”,马拉喀什则被称为“南方首都”。有一段时间,马拉喀什就是摩洛哥的代名词,它的地位在阿拉伯世界可想而知。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拉喀什的老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当我们的车翻过高阿特拉斯山时,远处乌云密布,到了休息站,下起了大暴雨。这雨来的如此之急,先下车的人刚到房子里,就被雨隔在那儿了。而还没有下车的人干脆在车上躲雨。十分钟后,雨小了,潘大姐得意的拿了几颗阿甘果上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它的模样。
车越往上走,温度越低,一会儿又下开冰雹了。噼里啪啦打得车窗作响,没有几分钟山上就撒了一片白花花的“糖豆”。在高阿特拉斯山海拔2260米处,有一个并不显眼的标志牌,司机特意停车让我们去拍照。可是因为气温低,只有勇敢者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迅速下车按了几张,风真大,真冷啊。
车路过一个小山村时,看到路边有很多穿长袍、围着包头的妇女,她们聚在一起在干嘛?还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中年男子,正趴在条桌上开票,原来是斋月里给老百姓发福利啦。
不知是政府还是清真寺的福利,发的东西就是生活必需品,比如食油,面粉之类。这些妇女们拿到东西后,不定怎么感谢真主阿拉呢,这点小恩小惠就可以俘获人心啦。老百姓大多没有文化,每天到清真寺洗洗脑。清真寺为穷苦信众发放救济,让他们吃饱穿暖应该没有问题。他们一辈子在山区过着贫困的生活,也都随遇而安了。
翻过高阿特拉斯山就到了豪兹平原,一马平川的小麦已经变得金黄,可是看不到有人收割。也许是雨少的原因吧,不像我们北方的麦子一熟就要抢收,否则下雨就烂在地里了。
我们在下午四点钟到达了花园城市马拉喀什。确实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蓝天白云之下,道路两边都是绿树,隔离带上的花坛也修剪的非常有艺术性,具有阿拉伯对称图案的特色。
赶了半天路十分疲惫的我们,又开始精神百倍了。到酒店休息一个小时后,五点钟导游带我们到德吉玛广场。听说这是一个不夜城,摩洛哥最繁华的市场。
一进入广场,就看到几个杂耍的地摊,眼镜蛇,小猴子都成了主角,它们听从指挥,做着简单的动作。可是观众却不买账,也许因为斋月很多技艺高超的杂耍人没来,场地冷冷清清。在车上导游已经告诉我们了,看杂耍、拍照都要给钱,不能是硬币,纸币最少是10迪拉姆。如果看了不给钱,他们会把蛇放到你的脖子上吓唬你,让小猴子抢你的东西。说得多可怕啊,所以我们都不敢靠近,也不敢停留,只是扫一眼而已。这也许是冷场的又一个原因吧。
这个地方出产无花果,椰枣。加工过的无花果用绳子串成实实在在的串串,椰枣也是露天摆在铺面上,摆的十分整齐,标价都极便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是直接入口的东西,考虑到卫生条件太差,我们犹豫再三还是没有下手买。
这地方太大了,我们漫无目标地到处乱走,见店就进去逛逛。尽管是斋月,市场的游客也不少。吃、穿、用,品种繁多,五花八门。
当逛到买皮拖鞋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皮拖挂满了商铺的墙上,种类颜色都丰富到极致。我们稍作停留,老板就热情地推荐起来。看到大齐的脚大,特意找来大号的皮拖,让他试。本来没有想买什么东西,热情的服务也让我们倍受感动,同意试试看,还真有大号的,大齐穿着挺合适,难得碰上。然后我们就大刀阔斧地砍起价来,最后杀到快一半时成交了。
路过一个卖椅垫的商铺,阿拉伯图案的椅垫真漂亮,我和潘大姐都动心了。我们挑了起来,语言不通就用手比划,后来店老板拿来计算器,我们就开始砍起来,三两个回合,双方都满意了。这笔买卖成交后,商铺就打烊了。
不是不夜城吗?我们还没有转够呢。后来一想斋月人家一天不吃不喝,坚持到五点多钟,也不容易了。等他们收拾完回到家,日落的时间就到了,该好好滴吃饭喝水了。
我们往外撤的时候,商铺都在打烊,尽管游客还不少,但买卖不做了。穆斯林真是守规矩,绝不贪恋挣钱的机会。
没地方逛了,我们在约定的路口等车。这干旱的地方突然下起雨来,路边的椅子靠墙,上面有垂下来的绿植三角梅。刚开始我们很得意,绿植是伞给我们遮挡雨水。没有一会儿雨下大了,没带伞只好淋着。路灯的倒影在雨水中,我们也瞎按快门。库图比亚清真寺宣礼塔的灯亮了,倒影好漂亮啊。
在雨中,我们拍了不少夜景,终于在约定的时间,车到了,大家冲进车厢。
晚上9点钟,我们还有最后一个节目到阿里之家。车在城里绕来绕去,雨停了,还是没有下?这里地面很干燥。
大黄车把我们带到了郊区,这是一个大型的集餐饮文化和民俗表演为一体的旅游点。好像今晚在马拉喀什的外国游客都被旅行社安排在这里享受一顿摩洛哥大餐,看一场柏柏尔人的马术表演。
这个阿拉伯风格的景点很气派,我们到时人还不多,但天已经黑了,没法拍照有点遗憾。里面有一排“蒙古包”(柏柏尔人也是游牧出身),样式和颜色都有区别。我们被请进一个巨大的蒙古包里,里面沿边儿摆了七、八个大圆桌,中间则是工作台,放着塔吉锅。不一会儿宾客就陆续到齐了,有黄种人、白种人,大家各就各位。
首先上了烤羔羊,半只小羔羊,烤的十分酥嫩,喜欢吃羊肉的人,都饱了口福。不喜欢羊肉的人还有鸡肉塔吉锅,哇,这么大,是一路看到最大的塔吉锅了。食物太丰富了,我们边吃边有少数民族演员进来唱歌跳舞,有几个跳肚皮舞的,身材不咋样,跳得不好看。其它节目我们即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也看不明白跳的是什么,只闹得头昏眼花。
还是闷头吃羊肉吧,可惜中国人吃肉水平太低,八个人吃了半天也没有下去多少,烤羊剩了一半,塔吉锅好像都没有怎么动,可惜了。最后端上来的水果一大盘,橘子、香蕉、苹果,都没有处理过,我们得自己剥皮享用。
饭后看马术表演,在跑场的周边有台阶,工作人员给大家铺上阿拉伯垫子,我们就地而坐。
这里的马都是阿拉伯马,本身体态就迷人,白色和枣红色的马皮毛都发着光,颜色纯正,真是漂亮。柏柏尔骑士佩刀表演各种高难动作,期间还有巨大的枪响,马已经习惯了,一点不怕,倒是我们观众被吓了一跳。可惜灯光太暗,我们只能饱眼福。
这场马术表演真难得看到,最后骑手来到观众跟前,我们可以摸摸马,与之合影。我和潘大姐正准备与马亲近呢,就听到大齐在叫我们:“就等你们俩了,大家都上车了”。我们出去才发现,旅游大巴真不少,马拉喀什的旅游业确实发达。
回到酒店十二点多钟,这一天真是挺累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