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摩洛哥之旅(二十四)
作者:陈红
今天是我们在摩洛哥的最后一天,早上收拾好所有的东西,大齐负责把箱子打好包,到机场直接托运到北京。
在餐厅吃饭时,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摩洛哥最后的餐。12点多的飞机,中午饭要到一点以后了,所以大家要吃饱点。按“领导”的要求,我多吃了一块点心,回北京我就不吃奶油甜点,不喝咖啡啦,味蕾的最后疯狂今天结束。
8点多钟我们出发,目的地是大西洋边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旅行社把这个景点分成了两次参观,第一天下午我们外观,最后一天上午入内参观。这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欣赏北非最著名的清真寺。
不过我们先得要知道哈桑二世是谁?他为什么要建这个清真寺?
前面已经讲过摩洛哥的第一任国王(以前称苏丹)是穆罕默德五世,在拉巴特我们也参观了他的陵墓。哈桑二世是穆罕默德五世的长子。他在法国接受了高等教育,是一个法学博士。在法国他看到了西方世界的民主、自由,接受了许多先进思想和理念,但他仍然是一个传统而虔诚的穆斯林教徒,精通古兰经和圣训。
他有随父亲流放海外多年的经历,立志要让自己的祖国不受外强的欺压。穆罕默德五世回国后,一心致力于民族的独立解放,哈桑二世也一直在身边帮助父亲完成心愿。他曾担任国家武装部队司令,1960年升为副首相,1963年继位成为国王,并继续实行父王的独裁统治。
1962年摩洛哥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有望发展成一个民主的国家。可他上台后不久,却把国会给解散了,由他独揽大权。
1967年,摩洛哥加入阿拉伯联军,在埃及的带领下参加了第三次中东战争,攻打以色列。打仗也是需要花钱的,这使摩洛哥经济急速下滑。幸亏只参加了一次,发动五次中东战争的埃及,经济已经被拖垮了,埃及首都开罗是世界最穷最脏的城市。
当时摩洛哥政府官僚气息严重,全国各地还大兴土木,使得贫困人口增多,在卡萨布兰卡爆发了反对国王的大规模游行。
1971年7月以王室军事处主任马德默赫为首的少数上层军官在外国势力(利比亚)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但及时被国王镇压了。
民间流传的段子讲述了这段经历,挺有意思。
哈桑二世过生日的时候,在首都拉巴特举行隆重的酒会。侍卫队首领马德巴赫将军联合侍卫学校的学生和部分武装分子发动了军事政变。
政变是公开的,当时联合了媒体,在第一时间实况转播军事政变的新闻,下午1:45分,宣布政变。
闻讯后拉巴特的皇宫就乱了套,所有的士兵都举着枪支要求废黜国王哈桑二世,并且要求就地处决,哈桑二世吓的躲在一个桌子底下。
在一片混乱之中,一个士兵的枪支走了火,不幸打中了马德巴赫将军。
哈桑二世赶紧从藏身的桌子底下爬出来,大声地吟诵古兰经。当背诵到先知的启示这一段的时候,拿枪的士兵都跪在地上了,开始跟国王一起吟诵,还高呼国王万岁。摩洛哥最严重的一场军事政变就这样被平息了。
摩洛哥是全世界第一个与美国建交的国家,可以说是美国的小兄弟,多年跟随美国。但是到了哈桑二世,他对“大哥”并不是那么马首是瞻,惟命是从了,这引起了“大哥”的不满。“大哥”感到他在摩洛哥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于是中情局串通空军中持不同政见者,秘密策划布置圈套,企图击落国王的专机,一架波音727。
这次的传说也十分神秘,哈桑二世访问法国回来的时候,飞机到了拉巴特上空,遭到了袭击,飞行员被打死了。国王在法国的航母上服过兵役,会开飞机,他亲自驾驶飞机平稳的降落在拉巴特机场,又一次化解了危机。
另一种说法是空军向飞机开火,逼迫国王的专机降落到他们指定的军用机场。这时,国王命令飞行员向地面喊话,说:“国王被打死了,飞机受挫,不能飞到指定机场,只能在拉巴特机场降落”,地面的叛军信以为真,波音727平稳降落在拉巴特机场,国王又一次化险为夷。
两次军事政变都确实发生过,当然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是国王的独裁和机智,躲过了劫难。
因为国内失业人口不断上升,贫富差距拉大,民众对国王的抱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次危机的化解,就是前面讲过的国王发起的摩洛哥历史上一次非常伟大的“绿色长征”。西班牙统治者看到了摩洛哥万众一心,保卫家园的决心,而且这块沙漠地带又没有石油,十分贫瘠,就放弃了西属撒哈拉的控制权,把这块霸占了90 年的领土还给了摩洛哥。
从这时候开始,国王与老百姓的关系才开始缓解,他的威望开始走高,1977年摩洛哥进行大选,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获胜。
哈桑二世跟阿列维王朝的伊斯梅尔一样,一生有许多传奇的故事留在民间。尽管他独裁,在位期间也为摩洛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在外交上,他努力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作用。为阿以和谈牵线搭桥,为埃以、约以和平协议和巴以奥斯陆协议的签署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国王哈桑二世因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去世。现任穆罕默德六世继位。
为什么要建哈桑二世清真寺,据说是国王在梦里聆听到了阿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 于是哈桑二世提议修建一个在水上的清真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怎么才能体现是在水上呢?选址就定在面临大西洋那波涛翻滚、潮起潮落的地方,采用移沙填海的方式,经过五年的日夜奋战,有了9公顷的地面,其中三分之二是填海建成的。
是法国人承担了工程的设计任务,并在1987年8月破土动工。经过3.5万名劳工和技术人员的努力,终于在1993年8月竣工。
这个巨大的工程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主体面积2公顷,长200米、宽100米、高60米,耗资7亿美金。其中五分之三是国内外穆斯林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据说全国每个穆斯林都要捐献迪拉姆,上不封顶。因工程拆迁的居民,政府一个子儿也不补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地标,它饱含了无数百姓的血汗。
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人,广场可容纳8万穆斯林同时祈祷。
宣礼塔高达200米,通过楼梯或电梯直达顶端。塔顶装有激光设备,夜间发出长达35公里的光束,为穆斯林指引圣城麦加的方向。
我们团队到的特别早,广场上很清净。外观清真寺就感觉非常震撼,我和潘大姐围绕清真寺转了一圈,伊斯兰对称风格的图案随处可见,有的素雅,有的热烈,就连大门的台阶都很有艺术性。
开门的时间到了,阿卜杜给我们每个人发了塑料袋(装鞋),参观票贴在衣服上或手上就完事。这里真是世俗穆斯林,不仅可以免费让非穆斯林的游客入内参观,对女士还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不像我参观叙利亚、土耳其和阿布扎比的清真寺那样要求严格,除了脱鞋外,女士还要穿长袍、包头。
清真寺有25扇自动侧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这是一扇电子门,使用一组密码,门就自动开了。游客只有资格走其中的一扇侧门。
今天我们又是特别幸运,连导游都说,来过多次,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少的人。
大家直接进到大厅的第二层,抬头看到高达20米的巨型水晶吊灯,造型精美,有点小小的震撼。大厅的屋顶也与其它建筑不一样,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自动打开散热。
我们赤脚踩在红色的地毯上,这地毯下面是地热系统,冬天可以自动供暖。大厅两侧的三楼是专门为女士祈祷准备的,这也是很开明的设计,在很多穆斯林国家,女人是不准进清真寺的。最下层是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浴池,可容纳1400人同时入浴,游客也可以参观,这些如莲花一样的沐浴设备,我也是第一次见。
还有女士的洗手间,面积也不小,也有沐浴设备。我们都不肯放过这个机会去体验一把。哇,里面是没有卫生纸的,因为穆斯林不用纸,有冲洗的设施供人使用。
寺内还设有会议和演讲厅、博物馆、图书馆、经学院、地下车库等附属设施,可是不许游客参观。这个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图书馆,馆内藏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赠送给该寺的一本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兰经》真本。
我们用两个小时在里面参观,时间还很充足。不过清净了没有多长时间,游客就像蝗虫一样盖满了清真寺的里里外外。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我见过的最先进的清真寺,它不像叙利亚倭玛雅清真寺那样古朴,也没有阿布扎比大清真寺那样豪华。来到这里首先感到的是伊斯兰教的庄严与震撼,同时每个到此做祷告的穆斯林都会感到十分的舒适和温暖,这充分体现了摩洛哥的世俗理念,参观后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真是不枉此行。
然后我们前往机场,与导游阿卜杜和司机穆罕默德告别,这些天大家在一起建立了友谊,特别是孟大爷与阿卜杜成为了哥们儿。
机场的人很多,是有组织地去麦加朝圣的穆斯林,大多年纪在五六十岁出头。妇女穿着崭新的白袍,围着白头巾,男士穿着白色浅条纹袍子,面料不算高档,但干净整洁。
卡萨布兰卡机场设施很落后,工作效率超级低。庞大的穆斯林队伍又享有优先权。我们入关,安检排队时间特长,站得腰酸背痛。
在机场就看到他们虔诚的祷告,完全不受外界嘈杂的干扰。他们先匍匐,头朝向麦加的方向,然后起立,90℃鞠躬,双手扶住大腿外侧,嘴里默默叨念,可能是背诵古兰经也可能是忏悔,然后重复以上动作好几次。这种虔诚,一代代传下去,枯燥无味吗?一天忏悔什么呢?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真是不可理解。
飞机上有一多半是摩洛哥的穆斯林,坐在我座位边上的是个老妇人,50岁上下,眼窝很深,高高的鼻梁。除了肤色稍黑,皮肤略粗糙外,她的手是红色的,跟纳米比亚红泥人的颜色近似,这让我很奇怪,应该是用什么颜料染成的吧。
去麦迦朝圣是他们一生中最神圣的事情,往往要和自己的家人同行。这次她与老伴一起去。
我们语言不通,国籍不同,特别是信仰相差甚远。但有缘坐在一起,老妇人的脸上总是布满笑容,用一双会说话的慈善的目光看着我。
她给我看她的护照,2016年去过一次,这是第二次去。然后又给我看她的身份证一样的东西,后来导游说,他们的朝拜证是一种优惠卡,坐飞机都是免费的。在阿拉伯世界,不分国籍和贫富,穆斯林都是兄弟,都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看到了穆斯林的团结和巨大的力量。
在迪拜机场,穆斯林如同在自己的家里,我看到他们随便插队,理直气壮地把阿联酋飞机上的不锈钢餐具和毯子带走,空姐和安检根本不管。
因为是斋月,上飞机后,他们不进食。空姐只给我们发饮料和食物,他们跟看不见一样。
我身边的老妇用手不断撵着一个手串,像藏族人一样,口里念念有词。这大概就是祷告吧,时间一到就开始,不分场合,几分钟功夫,祷告就结束了。
天黑以后,空姐开始给穆斯林发饮料和椰枣。他们都是只要纯净水,真是渴坏了,一连喝了三杯。然后,他们开始进食,从随身带的包里,一会儿摸出鸡蛋,还先给我一个,被我谢绝了,又摸出面饼,我摆摆手。她又给旁边座位上的其他同行者,一会儿几个鸡蛋,一会儿扯块酱鸡腿,热情有余。其实我看她的包里没有多少东西,这么给她跟老伴还够吃吗?
他们此行就去两天,干粮自备,朝拜证200迪拉姆,穷人朝拜一次其实花不了很多钱,但对于他们也是不容易的,简朴的生活,高尚的信仰,真是活得纯粹。
回到北京我们的携程团就解散了,各回各家。从此孟大爷的辈分也就回归原点,还是我们的孟大哥。
此行时间不长,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非洲,大千世界五花八门,只有走出国门,才可以欣赏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景致、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宗教信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