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近日采访纪念白求恩活动中,得与著名军旅作家彭继超先生相识。他围绕中国“两弹一星”主题的系列文章,以优美流畅的文字、翔实珍贵的史料深深吸引并打动着编者。
那是一段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的历史;那是一群值得铭记,更值得歌颂的英雄。
经作者授权,本刊连载彭继超先生的系列文章。虽然很多已在内地刊物上发表过,但我们相信,对海外读者,特别是下一代华裔青年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今天看到彭继超先生为怀念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程开甲院士写下的藏头诗《开甲马兰精神万岁》:
开创伟业隐姓名,
甲冠天下举世惊。
马力路遥知骐骥,
兰花日久出蒿蓬。
精忠报国居戈壁,
神通广大握雷霆。
万万千千思无尽,
岁岁年年颂英灵。
特发作者专题文章悼念英烈。
(程开甲院士于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寿101岁。)
作者简介:
彭继超,山东省莘县人,1952年5月生,1969年2月入伍,在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三十年。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员,文学创作一级,大校军衔。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
创作中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为主要题材,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巨响一一中国核武器试验纪实》、《国家战略一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实》《罗布泊丰碑》《核盾牌》《国士钱三强》和影视作品《祖国不会忘记》《罗布泊人》《东方臣响》《横空出世》《飞天之路》《使命》《铸剑春秋》等。
先后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和电影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等,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党史军史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二等奖等。
程开甲的故事
彭继超
我曾采访过大量“两弹一星”元勋,回味那些发生在昨天的故事,能使后人深刻理解,“祖国”这两个汉字在炎黄子孙的心里有何等的份量。
程开甲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有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学者,他每天除去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埋头在课堂上、实验室和图书馆了。同学们都叫他波克(Book书);连房东老太太也对这个不爱交际的黄皮肤年轻人投以冷眼,不无恶意地给他取了又一个外号“奶油棒冰”。他甚至没有功夫去咀嚼这寄人篱下的滋味,屈辱和苦闷都在沉默中变成了发愤攻读的动力源。他,就是程开甲。
1949年,留学英国4年后的程开甲顺利获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一名研究员。有一天,他在报童激动的叫卖声中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中共在长江扣留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那艘不顾人民解放军的警告开枪挑衅的英国军舰被解放军还击的炮火打伤了,英国为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报纸上那一条条通栏标题使这位中国学者眼中燃起了明亮的火花:中国有希望了!过去这么多年总是外国人欺侮中国人,现在中国人也敢还手了!走,回祖国去!程开甲迎着刚刚升起的五星红旗回到了祖国。
程开甲是在天山深处的一座平房里给我讲这个故事的,那时,他已在中国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工作了十多年。
他喜欢数学,那里却连一个最简单的计算器也没有,他只好在一块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下一个又一个数学公式;他喜欢听交响乐,当时甚至没有一个砖头大的录音机;他那年近花甲的老伴,每天穿着带补丁的旧军装,扛着铁锹和随军家属们一起去拾粪、开荒,播种土豆和大白菜……
在交谈中,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你如果不回来,在学术上会不会有更大的成就?
于是,程开甲就给我讲了那个故事,他感慨地说:“如果不回国,在学术上也可能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程开甲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可能到美国去喊美国万岁,我只能喊中国万岁。我这辈子的最大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正是怀着这一往情深的赤子之心,程开甲作为中国核试验事业的一位开创者,在核试验基地工作了二十多年,带领科技人员在包括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导弹核武器、首次平洞、首次竖井等几十次核试验中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996年,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我又一次采访了程开甲院士。我问他:作为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你参加了几十次核试验,最难忘的感受是什么呢? 这时,程开甲院士沉默了,久久说不出话来。我们看到,老人眼睛中一下子涌满了泪水……
他激动地说:“我永远忘不了过去中国被人看不起、受人欺侮的滋味。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事业而献身,为的是让我们的祖国能硬梆梆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我们做到了。”
2014年1月10日,人民大会堂,作为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96岁高龄的程开甲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习近平主席亲自为他颁奖。
程开甲说:“很荣幸自己能够参加到那样一段波澜壮阔的事业之中。这种自豪,至今激励我还要干下去。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愿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和价值。”
编辑: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