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摩洛哥之旅(十六)
作者:陈红
出来这么多天,每天早晚都是在酒店享用西餐。不是煎炸烧烤的牛、羊肉,就是各种生冷,难觅家乡的米饭炒菜和大肉(穆斯林国家不吃八戒)。饭后的甜点花样繁多,不都是垃圾食品吗?很多团友说吃不习惯。可是我恰恰相反,自小就喜欢吃西餐,而且胃也配合的天衣无缝。可是近几年因为血脂高,忌了一切高油脂的黄油西式糕点,嘴基本管住了。听说喝咖啡加速骨质疏松症,所以喝了几十年咖啡的我,也忌了。
都说想浪漫就到摩洛哥,在这儿我最浪漫的事儿要算彻底解放被自己禁锢的味蕾。一路吃遍奶油起酥、布丁、蛋糕、派。幸好所住酒店的西餐厅都十分正宗(应该是法国师傅教出来的)。饭后我也不着急走,再来一杯卡布奇诺或拿铁,坐在那儿慢慢小口品尝,滑润、香浓、可口。人生苦短好好地享受享受。
今天的目的地是撒哈拉沙漠,撒哈拉的红色沙丘是我向往已久的。从菲斯到梅祖卡路程很长,上午休息的地方叫伊芙兰。当我们的车停在了一个宁静而整洁的小镇,看到的景致有点让人惊诧,这是摩洛哥吗?完全欧式尖顶建筑,茂密的针叶林,舒适的绿地。除了游客几乎没有别人。
我们在这里停留25分钟,只能在镇子边上走走。路边有个石狮子,说是一位二战的老兵雕刻的。雄狮雕刻的粗中有细,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能把威猛二字的含义理解透彻,看这狮子的眼睛透着威慑的目光,似乎时刻在保护着镇子不受外敌的袭击。与伊芙兰的偶然邂逅,真叫我喜欢上这儿了。尽管只在镇子边上走了几步,离开时心里还真有点小小的失落。如果给半天时间到镇子上慢慢逛逛,吃顿饭,那该多好啊。
导游告诉我们这个小镇是1929年法国人建的,大约有一万居民。被称为摩洛哥的“小瑞士”。
这里海拔1650米,冬天滑雪,夏天避暑。怪不得呢,法国殖民者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地方,现在这里是富人的天堂。
离开伊芙兰,就进入了阿特拉斯山脉,道路两边树木繁茂。可翻过山后,眼前荒凉一片。十天前这里还被积雪覆盖,现在大部分地方雪都化了,偶尔还能看到涓涓细流。不过,只要接连几天有大太阳,与生命赛跑的小草就会被晒成干儿,大地重新回到寂静的荒漠状态。透过车窗看到的山都是怪石嶙峋,好像到了新疆的戈壁。
这里的地貌十分奇特,在荒漠上走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又看到了农田,墨绿色的滚滚麦浪,还没到收获的季节。看,一片黄色的“油菜花”大家都兴奋起来,停车拍照。姑娘们纷纷下到田边,来个“她在丛中笑”,怎么和中国的油菜花不一样啊?这么大一片肯定不是野生的,到底是什么植物呢?谁也不知道。这地方石头特别多,不仅院墙是用石头垒的,房子也是石头的。我敢肯定这里爆发过火山,遍地都是火山熔岩石,人们用它垒羊圈,羊圈有半米厚。牲口踢不塌,大风刮不倒,就地取材实在是高。
快到中午了,车停在了路边一个小酒店,一位黑人兄弟十分威武地站在门口,到摩洛哥来了这么多天,终于看到了一个纯正的黑人,他皮肤黝黑发亮,身材高大。是早年走出撒哈拉的黑奴后代吗?在酒店大堂还看见了一个巨大的海花化石,真真的饱了眼福。
我们在这里享用了烤鳟鱼,是冷水养殖的鳟鱼。哇,很少有机会吃冷水鱼,没想到在沙漠边缘还有这种待遇。看把孟大爷乐的,又来哥俩好了。
摩洛哥的团餐都是三道式,今天是胡萝卜土豆汤,每人一条烤鳟鱼,水果。一路的塔吉锅,今天终于改善了。烤鱼上撒了摩洛哥的香料,虽然有点怪怪的感觉,还是挺香,就像茴香,大料有人喜欢有人接受不了一样。但烤出的鱼没有一点鱼腥气,很鲜美。
饭后继续赶路,我们路过一个景点,椰枣林。只给了10分钟下车拍照。整个河谷都长满了椰枣树,可以说河谷被大大小小的椰枣树塞得满满当当。在死一样寂静的戈壁滩和被烈日烤焦的石头山下,一条绿色的飘带,沿着河床曲曲弯弯地向前,河水变成了绿色的波浪,滚滚向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让人惊诧不已,这是一个自然景点,上帝的杰作,撒哈拉的老乡坐地收钱吧。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