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观察)管“饱”更要管“好” 二十大报告透露中国“大食物观”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管“饱”更要管“好” 二十大报告透露中国“大食物观”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中共二十大报告对粮食安全问题给予强烈关注。分析人士认为,这预示着今后中国将采取更强有力措施确保粮食安全,使国人不仅“吃饱”,更要“吃好”。
10月15日,航拍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琅琚镇霞麓村一带,成片的优质稻喜获丰收。中新社发 邓兴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此次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考虑到世界正经历新的动荡变革,这一新提法反映了中共二十大应对未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未雨绸缪和顶层设计。
据官方统计,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已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粮食产量达483.5公斤,即使不考虑进口和库存也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另据测算,当前中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同样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警戒线。
尽管中国粮食安全并无“近忧”,但“远虑”不少。从国际供给研判,疫情叠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不容乐观。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对粮食危机发出警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目前中国大部分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特别是大豆等部分农产品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相对集中。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变化将不可避免对国内除小麦、水稻等口粮外的粮食供给产生一定影响。“也就是说,14亿中国人‘吃饱’虽然已没有问题,但‘吃好’受外部影响还比较大,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
孔祥智认为,从“吃饱”无虞到实现“吃好”,需要有新的思路。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意味着今后中国在确保粮食安全上将多措并举:除了继续保证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绝对安全外,还将更加注重保障肉蛋果蔬等其他食品供应,防范化解国际环境、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等因素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补上农田水利建设短板外,还将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改进农产品品种。“总的来说,就是在吃饱的基础上力争让民众‘吃好’。”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韩杨称,因应“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要求,中国需树立“大食物观”,满足民众更高水平的食物和营养需求。立足整个国土资源空间,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提升在农资、产品、加工、物流、贸易等全产业链布局的能力,提高国际市场议价能力,确保进口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这一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表述,也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中国耕地面积约19.18亿亩,与第二次调查相比10年间共减少了1.13亿亩。这表明中国当前虽然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分析人士认为,从此次二十大报告观之,预计今后中国将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上更加严格。
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冯丹萌表示,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中国今后料将进一步管好耕地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同时,对永久基本农田向高标准农田的改造也将提速。(完)
--广告---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平台
欢迎惠顾广告!
联系电话:胡宪 514-246-3958,胡海 010-159010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