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共生
编者按:七年前(2012年2月)编者随前总理哈珀访华,写了三篇随行侧记,没想到发表后在社区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争论。三篇侧记的题目分别是《踏上友好之路》《友好之旅路尚长》《友好,人间正道》,因此这场争论也是围绕“中加友好”这一主题展开的。有挺我的,也有批我的;有引经据典长篇大论的,也有直抒胸臆三言两语的……编者认为其中几篇在七年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晚舟事件”发生后,编者不管是从加拿大回到中国,还是从中国回到加拿大;不管是出席新闻场所,还是与亲朋好友相聚,“中加关系”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中国人对加拿大的态度与七年前相比有很大转变(见附文),有愤怒也有委屈。而不少加拿大华人也感到被夹在中间蒸烤,不仅生意受到影响,心情也不再如前舒畅……
那么,该怎样看待中加关系?两国是从来都“同床异梦”,还只是暂时的“夫妻分歧”?是会走向友好,还是会走向对立?对那些长期以来热心为两国友好交往牵线搭桥的华人,和积极推动双边经贸发展同时扩展事业的商旅,该怎样顺势而为,调整自己……
编者以为Henry先生的这篇文章,对帮助读者认清形势,打开思路很有参考价值。经作者同意,特此重发。——编辑胡宪
“合作没必要拉上感情”
作者 Henry
胡宪,你好,
跟你说说我的想法。不是针对你的观点的批评或者争论,只是交流。
从总体来说,我认为,“友好”作为两国关系的一种定位比较单纯和有局限性,甚至会成为一种包袱。国家和社会之间更多的应该是以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的程度来定义其相互关系。如果说有不对等的关系,其原因也基于此。现在加中双方的合作的发展更多的是现实的实用主义驱使的结果。目前来说,“友好”更多的是中国社会出于自身的特质和习惯的一厢情愿。加拿大社会的总体来说,是更加务实的,合作中没必要拉上感情。这也是西方社会比较普遍的做法和理念。也可以说,“友好” 是加拿大人在中国入乡随俗而被强加的。中国的崛起,在给国际社会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如果认为中国能够在一个“友好”的国际社会的环境下崛起,不太现实。我们应该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作为加拿大华人社会的分子,我们也应该清楚预见加拿大社会对华人的态度的变化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曲折过程,并有所准备。
那么,不在“友好”的前提下,合作是不是也可以?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合作的前提不是“友好”,而是“诚信,尊重,互惠互利”。“友好”只是这些前提下合作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前提的催生剂。中国的对外合作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一直强调这些个原则。所以从大的趋势来说,如果中国能够坚持原则,中国对外合作的道路还是应该越走越宽的。但是“朋友”不一定越来越多。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国际政治生态使然。摆正心态去看就是了。
加拿大社会对中国以及华人社会的认识和态度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作用是有,但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有限。加拿大社会自身对媒体的不公正和偏颇是有深刻的认识的,当地人知道哪个集团拥有哪家媒体,他们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在为谁说话。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性的相信媒体对中国的观点和看法,其根本原因恐怕不是媒体本身。换句话说,媒体是在迎合大众,还是大众在听信于媒体,还是两者相互影响,最终陷入一种自我印证的怪圈?这其实是一个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得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恐怕更多的是要靠加拿大社会自身的努力。中国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自己更具吸引力,让别的社会有兴趣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和理解你,最终赢得尊重和信任。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现在我认为还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加拿大社会刚刚对中国有兴趣,还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功课是需要加拿大人自己去做的。设身处地的想像一下,如果非洲的卢旺达希望大家能更了解他们国家,大家会有很大的兴趣么?而大家对美国的了解恐怕都是自学成才的吧。
我们大可不必对加拿大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而感到委屈甚至愤恨。相对而言,这个社会对其它的国家和族裔的偏见以致歧视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的白人至上主义的傲慢是与生俱来的,尽管他们也在有意识的去克服,但只要一个社会和民族有自豪和自尊,就会有傲慢和偏见。关键我们是不要因为这些傲慢和偏见就失去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进而失去了自尊,拼命的想改变什么来迎合别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华人社会永远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应该骄傲。我们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的不足。我们需要正视这一些,探索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道路,而不是在别人的标尺下,寻找自己的copy。——Henry
附:访华侧记之二:友好之旅路尚长
友好之旅路尚长
——随同哈珀总理访华侧记(二)胡宪
媒体团部分成员在北京天坛合影,前排右一为胡宪 (图片由总理办公室提供)
还是在空军一号上向大家汇报,此时是加东时间2012年2月11日下午2点,我刚从疲惫后的昏睡中醒来。
五个多小时前,我随着哈珀总理代表团的专机从夜色苍茫的重庆江北机场起飞,正如五天前在夜色苍茫的北京首都机场降落,很多的细节都看不大清,同样看不大清的还有自己的心情。
我上篇文章的标题是“踏上友好之旅”,细心的读者和知心的朋友一定能从标题中看到我的笑容。今天的题目多了一个字,你们的心也许也多了一下“咯噔”。因为,你们一定看到了这标题后面隐藏着的某种担忧和不确定。当大家读到这篇文章时,哈珀总理的访华之旅已经结束好几天了。我们都去了哪里,加中两国都签了哪些协议,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我还是秉承初衷,向赞助了我此行的读者朋友们汇报一下你们看不到的一些“非主流”资讯和我的一些真实感受。不管你们是否喜欢和同意,都请相信我对你们的感激和尊重。我不想用旧闻和套话来敷衍你们,欢迎来信讨论和批评。
五天中,我采访了10几个中国人,从农民工到大明星,从退休干部到学者商人;五天中,我也或远或近地接触了几十个代表团成员,从总理本人到媒体记者,从部长、企业家到总理身边的人。结果我发现,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对加拿大怀有真诚的好感和单纯的信任,而反过来,加拿大代表团中的大多数人对中国的态度却是表面上友好,实则诚意不足;在他们彼此(我很遗憾用了“他们”这个字眼,而不是“我们”)的谈笑当中,更能听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偏见,甚至是轻侮。他们并不掩饰这趟中国之行是出于经济和外交的需要,一句话概括,在现阶段和中国人谈交情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作为一心想为两国友谊尽微薄之力的加籍华人,这种不对等常刺痛我的心,让我看到加中两国的友好之路还很漫长,也很难行……
“白求恩和毛泽东缔造的友谊”
2月7日晚,我第一个正式采访的对象是汉语教师王艳丽女士。说到哈珀总理的这次访华,她笑的开心,谈的从容,她说:“哈珀这次来,主要是卖石油、借熊猫,对加拿大有好处,是两国人民都欢喜的事儿。中国人提起加拿大,第一想到的就是白求恩,他为中国人献出了生命。中国文化讲究知恩图报,加拿大可以说是我们的恩人……说到中国和加拿大的友谊,还有一个人的功绩不可磨灭,那就是毛泽东,在他的《纪念白求恩》当中,他把对一个人的最高的褒奖都给了白求恩,‘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屋及乌,加拿大人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很高大,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前几年美国炸了中国大使馆,我的一些美国同事出门就说‘我是加拿大人’。这也说明中国人对加拿大人一直是友好的。这些天,哈珀总理访问中国的消息铺天盖地,许多国家元首来都没有这样大张旗鼓。看得出,中国老百姓是从心底里欢迎他来的,有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感觉。”
她还说:“作为一名教外国人汉语的老师,我认为中加的文化交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拿大很多大城市都有那么多的华人,民间交流已经很多,但是政府间的文化交流还不够……说到文化交流,不是说谁的文化比谁更好,我相信天下一家,文化要大融合。”当场有人问,哈珀曾经抵制过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你不记仇吗?王女士说:“中国和加拿大没打过仗,没深仇大恨,他08年没来,09年不是来了吗,现在不是又来了吗?中国人是宽容的、与人为善的民族,人家既然来了,而且来了还来,说明态度改变了,谁还会因以前的那点小事而记仇?”
她还说:“老子说:‘冲气以为和’。什么叫冲气?就是两股冷热不匀的空气交流,交流了,就和暖了。哈珀来表示他有诚意,我们也要拿出诚意来。”在场的几个北京人为她的发言叫好。一位先生补充说,中国和加拿大的友谊,是在共同抗击外族侵略的基础上用鲜血建立起来的,就像美国和英国的关系那样,很不一般,不像跟别的一些没什么交情的国家。因此,一提加拿大就觉着亲切。还有些人因为有亲人或朋友在加拿大,因此对加拿大特别关注,真诚希望两国友好。
多么善良的中国百姓!
“加拿大终于站起来了”
退休医生王先生对记者说:“我以前一直认为特鲁多总理后的加拿大就是美国的跟屁虫。美国一感冒,加拿大就咳嗽,人家还不拿你当回事。前几天听说哈珀要来访华,我也以为他是被美国派来就叙利亚危机当说客的。现在看来,不是,他是为加拿大自身利益来的。哈珀不怕得罪美国人了,我对他高看一眼,觉得加拿大终于站起来了。”他还说:“加拿大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这才符合一个国土辽阔,能源富饶的大国的身份。”
他还说:“中国有很多问题,需要向加拿大学习,比如加拿大的农业搞得很好,而中国农业的面源污染则非常厉害。”
多么实诚的中国百姓!
“哈珀是务实的人”
2月9日晚,原机关干部,现成功商人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一国元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本国的利益。哈珀这次来访是国际政治大博弈的一步棋,是对中美关系的一个平衡。从政治角度上讲,美国非常强势,加拿大也感到了边缘化,因此希望加重自己的国际分量。从经济角度看,中加贸易额不是很大,在对外贸易中不占很大比重。总的来说,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说到人权问题,东西方的观念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对人权的理解也不同。如果加拿大的总理关心中国的人权问题,也不是什么坏事。这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强大了,他才会关心中国人民在各方面的表现。有看法,说明他关注,我要是中国领导人,我会首先感谢他。
哈珀所需要的是更透彻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快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从一个封建意识非常严重的状态20年间转变成一切都和世界接轨,有问题是一定的。中国人权的主流是上升趋势的,人权的宽松和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网络瞬间能把新闻传播,人权不好的表现想掩盖也掩盖不住;农民进了城,人民的素质大幅度提高。拿春运来说,2个亿的人口在流动,这本身是一种城乡的交流、文明与落后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还有什么比这规模更大的人权吗?对政府提出不满的看法,任何社会都存在,因为任何社会都不是完善的。腐败问题,法制不健全问题……全国人民都关心,是不断改进中的问题。
说到加拿大一直抗议的投资保护问题,据我所知,加拿大的大型企业,在中国与大型企业合资经营的,都是有保障的。那些在中国投资失败的,其他国家的小型投资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在小地方开个大饭店,肯定赔钱,这是商业投资经营的问题,应该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在中国投资,和在任何地方投资一样要顺水而为,也就是说不管是顺流,还是逆流,重要的是要顺着水。”
多么平和的中国百姓!
是友谊,还是权宜
在我采访的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坦率得当时令我很不舒服。这位被访者是我托关系请来的,他一走进酒店大厅,立马被服务生认了出来。但他不让笔者披露姓名。我们先是聊天,畅谈人生感悟,然后说到哈珀访华,他说:“什么中加友谊,狗屁!人家加拿大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你中国人。现在哈珀来,不就是因为你中国有钱了,人家不得不跟你陪笑脸吗?就像一些文化人,想搞场演出,想出本书,没钱,只好向那些有钱人,特别是暴发户去点头哈腰,陪吃陪聊……可双方根本不是同一类人,一个有文化没钱,一个有钱没文化。中国人应该心里明白,别跟人家瞎套近乎,别以为你有钱了,人家就看得起你了,就想跟你做朋友了,人家那是无奈!两个价值观根本不同的人怎么可能成朋友呢?”
在2月8日晚哈珀总理召开的加方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到油砂、人权和国家利益,哈珀总理举例说,我卖桔子,谁想买我卖给谁,就是这么简单。他的话赢得代表团成员一片掌声。在广州加中贸易理事会晚餐会上,哈珀总理用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推销加拿大的人权价值观(注意,他没有批评,只是宣传。还有一点我想辟谣。网上流传说当时会场上只有20几个中国人,这不对。大厅里满满当当,我目力所及,中国人数远超过外国人。整个行程中,我听哈珀总理三次提到人权,一次是在广州的这次公开演讲;一次是在北京回答加拿大记者提问,他说,绝不会为经济利益而放弃加拿大的价值观,在和中国总理的会晤中他当然提到了人权问题。最后一次是在重庆动物园里。大熊猫签字仪式过后,中方人员离场,加方媒体6人提问,哈珀总理回答说,该说的我都说过了。当时在场的除了加方人员还有中方的工作人员,约20人左右),我当时就想,哈珀来中国不是交朋友来的,而是做买卖来的,他想卖两样东西,桔子和人权,中国买了桔子,就算不买人权,他还是赚了,因为卖掉桔子才是加拿大的当务之急。
加拿大人看中国
哈珀总理的政府代表团共有40人,其中11名为华裔,比例相当可观。可是人们发现,这11名华人竟没有一个有中国大陆背景。在2月10日黄陈小萍召集的加拿大媒体电话会议上,本报记者提问为什么,黄部长说,选这些人因为他们在加拿大的经济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记者接着追问,难道说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就没有做出重大贡献吗?黄部长只说不是这个意思,但没有正面解释。
在和加拿大同行的五天相处当中,笔者时常能听到对中国的嘲讽。比如路过建国门外的LG双子塔,有人对“twin tower”评论说是模仿美国,于是有人接口道:“Chinese copy everything”,面包车中响起会心的讥笑声,没有人顾及我的感受。也许大家已经很顾及了,因为没人再继续说下去。我要是不在呢?这对他们,不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吗?
有一次,据说由于有摄影记者(不知道是谁)挡住了哈珀“御用摄影师”拍摄总理走下飞机的镜头,总理办公室发出警告信。但奇怪的是只发给了我们四家华文媒体(两家自多伦多,一家自温哥华),口气强硬,充满不耐。
在广州,代表团被总理办公室警告没有加拿大领馆的人陪同上街购物是不安全的。接着就有其他媒体的回邮件反问:怎么危险?小偷还是拦路抢劫?另一人回邮说我们一堆人带着翻译,还能怎么着?还是去刺激一下当地的经济吧。一个知名记者说:在广州购物危险,这可以做个大标题,还可以赢得不少中国朋友。其实,众所周知,我们到过的北京、广州和重庆这三个城市都是见惯了外国人的。如果加拿大官方和加拿大媒体认为在广州这样开放的大城市都不安全,那中国的其他城市还能指望加拿大人来旅游观光吗?
2月1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章均赛在蒙特利尔国际关系理事会的午餐会上发表演说,欢迎哈珀总理访华,欢迎加拿大人去中国做客,满腔热情,我就在现场;我中国的家人和朋友都对加拿大赞不绝口,一往情深;还有我们这些旅加华人,哪一个不是一颗心掰成两半,一半交给了加拿大,一半交给了祖籍国,唯愿两国亲密友好,让这颗心安稳团聚。
就说这次去中国吧,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想教他们认钞票,我想给他们当翻译、当向导……可是当我欣喜地凑过去说,我就来自这个城市,我的妈妈今晚会来宾馆看我……除了华人兄弟,没人为我高兴,有的甚至拉开了距离。同样是那位知名记者,在回来后的群发信中,声称他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将是“清理精神和心灵的污染”。听他这样说我很难过,因为在旅途中我们还算相处不错。
我们是不是太过一厢情愿了?
世界政治的博弈之技,笔者不敢遑论,但说到人与人的交往,记者还看得出谁更有诚意。因此,我想有必要修正一下我上期的标题,目前两国只是“战略伙伴”的关系。
(回家后继续)我不是悲观主义者,回到蒙特利尔几天了,我的脸上还是盛满笑意,我对哈珀政府请了华文媒体随行还是心存感激。我只是在想一些问题,为什么你真心对人,人却不真心对你?是西方媒体的有色眼镜太厚,还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出于对中国迅猛发展的妒嫉?特别是想到和我同行的这些人,都来自全国的Top媒体圈,它们的口中、笔下,影响着成千上万加拿大人对中国的看法。就算他们本质上都是善良的好人,但如果对中国的态度持续是保守的、怀疑的、不喜的、一成不变的,我有理由担忧,我们处在加拿大的华人,特别是大陆背景的,是生活在一种或隐性或显性,或鄙视或嫉妒或无可奈何的氛围之中。加拿大需要移民来改善其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窘境,但对于当地人来说,真的喜欢我们这些外来人吗?是不是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彼此都尴尬的局面?
这些天和一些朋友谈起我的感受,有笑我太天真的,有说我太乐观的,但大家都鼓励我如实写出来。一位研究国际关系的老师看了我的初稿后这样说:“你采访的那位老师引老子的话说得好,冲气以为和。两气交冲而成均调和谐状态,但交冲本身必定是一个涌摇争斗的过程。作为中国人,不能只看到和谐的状态,而看不到和谐生成的争斗过程。善其交而不畏其争,这应该是中国人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赞助了我走这一趟,此时你们在想什么?你们会怎么说?
(动笔于2月11日天上,完稿于2月15日家中)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