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深度贫困地区调研脱贫攻坚。这是6月21日下午,习近平在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同群话别 庞兴雷 摄
半月谈特稿:梦想照进现实,奋斗永无止境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战略构想以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表述迅速深入人心,成为鼓舞当代中国人凝聚力量、实现梦想的时代最强音。
接近,再接近。奋斗者在时光中一天天踩下坚实的足印,梦想便一天天走进现实。终于,我们能够自豪地触摸未来,切实地描绘梦想的面孔――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昭示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新时期即将启幕:未来五年里,我们将于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还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梦想不再遥远。更确切地讲,这个距离是仅仅三年: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人的一生中,三年的时间都不算长。但是,这又是关键的三年,可以说稍有疏忽、把握不当,梦想便会与我们擦肩而过。要知道,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兴衰之机也不过数年之间。此时此刻,越是接近梦想实现,我们就越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辩证看待机遇和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使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对实事求是的中国共产党和务实的中华民族来说,中国梦,从来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一条实实在在的奋斗之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梦所包含的那些坚定而伟大的目标总是在历史的浓雾中闪亮,启迪、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力前行。
奋斗永无止境,这是我们走过的小康之路给我们的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的时间表上,再过三年即可抵达。但是,回望历史,中国人的小康梦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辞海》释义“小康”:生活宽裕,安然度日。数千年来,宽裕安然的生活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始终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相反,贫困始终与中国民众的生活如影随形。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曾多次缔造国力鼎盛、“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这应该是中国人最接近小康的时刻,可惜总如昙花一现。即使在这样不多的“盛世”里,统治阶层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也是天壤之别,如王安石所说“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在清代乾隆年间,统治阶级陶醉于“康乾盛世”,英国来访的马戛尔尼使团所看到的,却是中华帝国底层百姓普遍存在的“惊人的贫困”。至于这些“盛世”之外,自然灾害侵袭、战乱频仍,是中国大地上的常态,而百姓生活不免辗转沟壑,备极惨状。可以说,贫困,才是数千年来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常态,而小康则是一个温暖着中国人、却始终无法实现的梦。
背负着中国人的千年之梦,中国共产党毅然把实现小康落实为自己的政治责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全面小康新内涵。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消除贫困的伟大实验,一部接续奋斗的伟大史诗。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艰巨:从总量上看,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消灭深度贫困这个“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奋斗永无止境,这是我们走过的现代化之路给我们的启示。
与小康不同,现代化一开始并不是中国人主动的追求,而是被迫接受的饱含痛苦的概念。1840年,来自海上的英国炮舰轰开中国大门,中国人自此从梦中惊醒,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威力以及中国要迈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必然要求。然而从洋务运动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苦苦探索的现代化进程走了许多弯路,就连初级的工业化都未完成,还一再被外敌入侵打断,付出了惨重代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骤然加速。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我国形成并提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大领域。步入21世纪,党的十七大与时俱进,将构建和谐社会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把民生等社会建设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至此,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丰富、立体了。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于1917年到1919年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但他的现代化之梦破碎于军阀混战的残酷现实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的中国终于有望踏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自豪地描绘出一幅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美景。显然,这是一份足以告慰先人的现代化答卷,也是一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才能完成的答卷。
奋斗永无止境,这是我们走过的社会主义之路给我们的启示。
无论是小康还是现代化,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都是无法实现的,这是一条被历史证明了的铁律。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告诫,“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今,我们能够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这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接续奋斗的结果。
中国梦连接着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充满艰险的创新之路。从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在英国萌芽,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四百年过去了,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并无建树。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更多的是学习、传播世界社会主义理念,在实践中还经历了一个教条主义、机械照搬的过程,仍然谈不上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多大贡献。
直到毛泽东同志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才开始在世界社会主义潮流中崭露头角。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建构并形成初步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巨变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奋进、大放异彩的时期。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其主要成果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也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如今,中国共产党人可以自豪地宣称,中国将“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探索、独立思考、勇敢坚持的结果。
十九大即将召开,梦想就在前方。对奋斗者来说,梦想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新的伟大征程的开始。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将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世界、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