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先生”宋英杰:今天天气不是好 而是好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沈杰群 实习生 林英涵
1993年3月1日,对《天气预报》节目而言是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当晚19:30,到了节目时间,电视上忽然出现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手持指挥棒,对着地图指点讲述。这一改革立马引起轰动,这个小伙子成为我国第一位气象节目主持人。次日,《中国青年报》头版位置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是《屏幕上跳出个气象先生》。
时隔24年,“气象先生”宋英杰坐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面前,接受专访。大众对他的认知,也许早已超越了一位单纯在1分40秒钟内解说天气的主持人。
宋英杰的解说妙语连珠。他会在预报天气时,用上“正午骄阳似火,夜晚秋凉如水”这种富有诗意的表达,用文学技巧化解严肃、枯燥的专业表述。他致力于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近日出版《二十四节气志》,“一本结合文化+大数据+气象科学的节气百科”,充分传承了古人的时间智慧,同时用现代的海量数据对节气做验证与解读。
让二十四节气充盈科学的雨露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已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宋英杰正是申遗大使,他的《二十四节气志》一书,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解读二十四节气随时代变迁的发展演变,揭示其与中国人心理结构千百年来的相生相依。
节气歌被传诵了几千年,如今很多人解读节气,都奔走在文艺的方向。不过,宋英杰认为,节气不光是文艺,这是一种方式,但不应该是方式的全部。“当时的节气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并延续至今,是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我们对气象科学的应用往往来自于自家种地的经验,是很个人化的。我特别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最后每个人的见解集成在一起,才是全部,才构成了我们的博大精深”。
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序言里指出:“我们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不正需要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完善它吗?让后人看到,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是仅仅抄录了古人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词句。”
宋英杰相信,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我们这个时代对它的独特贡献,使它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清香,使它记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这哪儿是一般的冷,这是速冻”
被称为“中国气象先生”的宋英杰主持《天气预报》节目多年,以其专业的气象知识和自然诙谐的台风,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宋英杰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自己从小就对节气感兴趣,也有过种地的体验,在写播报天气的文案时会融入一些源于生活的接地气的感触。“我想把自己真实的感触写出来,用大白话、顺口溜或是开玩笑的方式写出来。做饭讲究色香味俱全,让大家能看得下去,尤其是能让孩子们感兴趣,是我的一个追求。”
宋英杰反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学科的代言者,他愿意成为能及时感知大众需求的“细腻的体验者”,知道别人想要什么,特别重要。宋英杰总是尽量避免使用专业名词,唯有表达内容被大家记住,才能真正传递下去。例如,他会这样描述――今天的天气不是好,而是好冷。
除了自己的积累,宋英杰准备播报文案时还会“众筹”网友的智慧。他记得,2016年1月有一场被网友称为“Boss级寒潮”的冷空气,连广州都下雪了。宋英杰就在网上征集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冷”?最终选出一个最有共鸣的表达用在了节目中――“这哪儿是一般的冷,这是速冻”。
宋英杰认为,千万不要为一个学科建起围墙,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对这个学科都会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体验,打开围墙,你能够集成众人的智慧,在认知天气方面找到更多的视角和更新鲜的表达方式。
宋英杰还会借鉴一些网友形容天气的段子,比如,调侃酷暑的“我这条命都是空调给的”和连续阴雨天的“不知晴为何物”。他原创功力也极强,比如,“把秋老虎关在笼子里”和“秋老虎还没有变成纸老虎”,就是现代语汇的一种借用;又比如,“处暑无三日,新凉值万金”,则是借用古诗,秋分之后的凉爽是不值钱的,只有处暑的时候,凉快了,才会赢来人们的感谢。
宋英杰说:“在不同的时节,你要去捕捉、感知人的微妙心态,不是仅仅止于计算,而是愿意成为一个无时不在的体验者和感触者。”
中国地域辽阔,预报的要素很多,一则天气预报是1分40秒左右,录制的误差不能超过3秒,宋英杰形容这条铁律为“戴着镣铐跳舞”。在他看来,要跳得感觉通身自由,感觉不到镣铐的存在,才是真正的舞者。
天气预报是一种广义的备报,是用科学去看待现象和规律,进行预判后,还要注意表达上的分寸。宋英杰举例,北京的第一场雪难以成功预报,这是科学的局限,预报时便要实事求是,降低预期。于是,他提出了一句顺口溜“初雪如同初恋,预见不如遇见”,在网上流传很广。
有时候,宋英杰也会玩一些语言技巧来增加播报的趣味性。有一年的春节天气预报,他这样解说:春节快到了,这几天天气还不错,但初五是个分水岭,概括而言,我们国家天气是初五之前是暖意宜探春,初五之后是寒气又袭人……这段解说,是用《红楼梦》里的探春和袭人玩了个文字游戏。
汲取古人智慧,让知识有趣起来
古人用物候的方式来界定自己身边的节气更迭,气候变化。
这样的例证,宋英杰信手拈来:“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燕子回来的时候,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桃花要开的时候,多雨的时节到来了。
宋英杰说,古人对春天的形容特别好,春天的开始,“柳色黄金嫩”;春天的结束,“梨花白雪香”。而各地物候亦有区别,比如说,“燕草如碧丝”,燕国的草;“秦桑低绿枝”,秦国的桑。本地有什么不同呢?“马后桃花马前雪”,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清清楚楚地用这些纷繁的、美丽的物象来界定和梳理我们身边的规律,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宋英杰感叹,无论是感知气候,还是预报天气,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每家有每家的秘笈。
宋英杰对节气、谚语、月令等气象概念的精当、娴熟描述,背后是他数十年查阅古籍,钻研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坚持。宋英杰认为,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梳理解读节气文化很科学,但还是有所欠缺,而读古籍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完善现代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对于节气的应用。
记载节气文化的古籍浩如烟海,包括正史、地方志和灾异志。宋英杰会挑选出朝代齐全、地域齐全的校注本进行钻研,“古籍代表了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像《逸周书》《礼记》《淮南子》《吕氏春秋》,我觉得这是起源的四大名著,各有千秋,是一定要读的”。
宋英杰也关注新媒体的科普,特别欣赏“博物君”。“可好玩了!让知识有趣很重要!”在他看来,博物君的成功符合逻辑:第一,不会被人问倒,知识容量大;第二,随时在,是一种全天候的应答服务;第三,特别逗,在得到服务的时候觉得很愉悦。
宋英杰觉得,现在很多科学论文让人望而生畏,不想读,应该向以前的大师学习写文章的诚恳朴实。“微博上有很多让科学普及、让科学流行、让科学亲切、让科学具有温度和关怀的账号,我都特别喜欢,关注了很多。”